本文轉自今日頭條,文章鏈接:http://news.sxxhdn.com/meiti/2017/0603/5965.html
伴隨著共享充電寶、共享KTV的問世,在一些商場,可以見到小包廂式的KTV,錄制完歌曲后還能分享到社交網絡,這種類似于電玩城里面的微型KTV引起了不小的爭議,繼共享單車、汽車甚至電動車后,共享事物越來越多,一步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。我們真的進入了“共享”社會了嗎?
通過共享單車的問世和發展,我們可以看到,這種便民工具以便捷、便宜和無處不在獲得大眾的稱贊,而基于“文明、信用”的“單車文化”并沒有發展得太順利,被四處破壞、盜竊的現象屢見不鮮。但共享單車并沒有因此而停下前進的腳步,大量的資本在背后撐起這個社會的信任度,不斷完善的制度也在保護這些小紅車、小黃車。
支付寶改變的,不止是人們的支付方式,更深層次的,是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。在馬云投資共享單車后,單車也逐漸以“芝麻分”來取代押金,由此可見,未來的社會信用體系,對個人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。“共享”不但是全球化的一種具體事物體現,也是精神文明價值觀的體現。
那么在未來社會,能夠共享的事物,會朝著什么樣的趨勢發展呢?
,信用評估是不可缺少的,共享物品畢竟是公共物品,以輕巧而聞名,很容易遭受破壞,一旦落入沒有信用的人之手,勢必會受到“私有化”。而信用的關聯會使得用戶不敢對共享物品有“非分之想”,人們的素質也會隨著教育的發展而逐漸提高。
第二,科技化。精準的定位,先進的防盜系統以及更加便捷的充電、折疊功能等,都是為了用戶體驗而必走之路。未來或許我們可以見識到更加智能的共享產品。
第三,制度化。上面提到了共享物品屬于公共物品,那么制度的約束必不可少。規范的使用讓所有的共享產品井井有條,也會伴隨著社會發展而扮演著不同的角色。就像滴滴打車一樣,市場大了自然會有漏洞,但這種模式被人們接受后,會不斷有外力和內力將其進行優化。
共享產品促進了人文社會的發展,也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,相信在國民素質不斷提高的情況下,會有更多環保、便民、智能的產品出現,為人們的方方面面做出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