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《中國人才發展報告》顯示,預計到2020年,我國高端技術人才缺口將達2200萬。
今年,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勵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,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:電子商務、移動支付、共享經濟等引領世界潮流。“互聯網+”已經廣泛融入到了各行各業。怎樣才能讓更多的有志青年擁抱互聯網的浪潮,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,擺在了人們面前。政府機構、科研院所、互聯網企業都在做著大量的探索和嘗試。央視財經《時間》欄目,走進新華互聯網科技教育校園,用鏡頭探訪了互聯網人才在新華的成長之路。
職業教育被提上國家議程
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,它為廣大青年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,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數以萬計的應用型人才。近年來,北京市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以新產業、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新經濟快速成長,互聯網與實體經濟加快融合發展,平臺經濟、分享經濟廣泛滲透,“互聯網+”相關領域、行業增勢較好。這直接帶動了行業人才需求的旺盛。可以說互聯網新興人才的巨大社會需求正在倒逼教育的改革。新華電腦教育學校在不斷的改革中,積累了一些有益的探索,更加高效的培養了互聯網應用型人才。
新華互聯網教育老師接受央視記者采訪
3月5日的央視采訪過程中,新華互聯網教育學校的楊俊豐同學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。
電商1702班楊俊豐是河北白溝人,當地是我國著名的箱包生產基地,雖然家里生意不錯,但當地的電子商務并不發達,年紀不大的楊俊峰從中看到了商機。他看中新華電腦學院的跨境電商專業,希望通過在新華的學習收獲更多的專業技能,將來回到家鄉,將家鄉的箱包生意和所學的知識結合起來,發展箱包電商行業,帶動家鄉人致富。
楊俊豐同學接受采訪
讓學生好就業、就好業是一所優秀的職業教育院校存在與發展的根本,而校企合作模式是新形勢下企業和學校共同的必然選擇,這是一條“共贏”的道路,是一條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人才培養策略。新華互聯網科技辦學30年以來,積極貫徹國家教育政策,以就業為導向,以市場需求為突破口,積極實施企業訂單合作的人才培養計劃,為學生搭建多方聯動、校企對接的平臺,促進了廣大學子成功創、就業。
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。新華互聯網教育學校對互聯網科技教育的探索、改革與創新,為社會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,從而也印證了北京新華修身、精技、互聯、通達的辦學宗旨。
在新時代的浪潮下,新華互聯網教育學校將在不斷地探索與創新中前行,為社會培養更加高質量的互聯網應用型人才。